华杉讲透孙子兵法6-13: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整体就再说要调动敌人,不要被敌人调动。致人而不致于人。

  1. 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2. 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非也,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弱项就是弱项,要承认自己有弱项,因为要承认自己不是神,我也是人,也有人类的特点。
  3.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4. “致人”,让敌人来;“致于人”,到敌人那儿去。“善战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5. 不要贪,贪就容易上当。不要认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弃的,那样就会咬别人给你下的钩
  6. 作战必须以我之实,击敌之虚,那就需要调动敌人,让他化实为虚。
  7. 不想让他来,或要把他调离战场,那就攻其所必救,害其所急,他必然顾不得我,要去救自己的急了。
  8. :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不要贪,贪就容易上当。不要认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弃的,那样就会咬别人给你下的钩,除了自己的性命,其他都可放弃。
  9.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10. 所以兵法都读过,甚至都会背,但知道多少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读书,都是读到自己而已,读到自己能对应上的。对不上的,你根本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全知道。
  11. “四快一慢”,先讲“一慢”,是总攻开始时间要慢,没准备好不动手,你若自己觉得没准备好,上级催也可以抗命。“四快”,一是向敌前进要快;二是咬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如看地形、筑工事、捆炸药、布置火力等一定要快;三是突破后扩大战果要快;四是敌人溃退后追击要快。
  12. 用成功消化失败,用正确消化错误。
  13.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14. 兵少力薄,是因为被动地戒备敌人;兵多力强,是因为能使敌人到处戒备我军。
  15. 不能哪头都想占。哪头都想占,最后就一头也守不住。但是人都贪心,占了一头,就想占下一头,最后就都丢掉了。
  16. 我形之以弱,诱他进;形之以强,逼他退。在他进退之际,我就知道他所据之地的死与生了。
  17.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18. “形之”,是示形误导敌人;“无形”,是我用兵的境界;“因形”,
  19. 要反过来,每读一句,都把自己设想成那“被形之”的人,不要被误导,不要轻举妄动,先保得住自己,再去琢磨别人,那才是兵法之道。
  20. 读书是为了观照自己,总是想当然把自己带入胜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绪,是人天生的习惯。要注意反过来,把自己假设成失败一方的角色,多想想如何避免失败,才更能学到东西。
  21. 我们学习用兵如神,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不是神,所以就不可能有调动来调动去,都是我实敌虚,而更可能是我虚敌实,所以能倍加谨慎,这就算没白读兵法了。
  22. 我们学习用兵如神,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不是神,所以就不可能有调动来调动去,都是我实敌虚,而更可能是我虚敌实,所以能倍加谨慎,这就算没白读兵法了。
  23. 所以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守得住寂寞,熬得住耐性者,是常胜将军;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是用兵如神。

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这里主要是说军争有成本,有风险,还是要隐藏好自己,知道别人的动向。

  1. 兵法的设想都是完美的,只是一上了战场,兵法全忘
  2. 但是,你懂的,别人也懂;你会的,别人也会;你在做的,别人也在做,可能比你做得还好。所以要“争”,争勇斗智,争先恐后
  3. 走弯路是走路的一部分,花冤枉钱是花钱的一部分,都必不可少
  4. 该认输得认输,该认栽则认栽,该服气得服气,别不服,别想捞回来,特别是不能下老本去捞。
  5. 两点之间,不是直线最短,表面上迂回的弯路,实际上是最便利的直路。
  6. 不能慌,要能认输,能认栽。前面我栽了,认了。在新形势下想想怎么办。别老想把前面的捞回来,并且下老本去捞,那就是要输得精光了。
  7. 弯路也是路,冤枉钱也是钱。不走弯路,就没有路。不花冤枉钱,就花不了对的钱。
  8.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真英雄,没故事。
  9. 会争的,能争到利;不会争的,就反而把自己投入危急之地。
  10. 所以很多同样的事,我们看别人得手那么漂亮,自己同样干一遍,就全折进去。那是因为人不一样,背后的准备不一样。
  11.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就是一天的正常行军速度,是走三十里。倍道兼行,翻一倍,行军六十里。“日夜不处”,晚上通宵接着走,加四十里。百里而趋利,是一天一夜急行军一百里。
  12. 一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对于智者是利益,对于愚者就是死路。如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不要以为别人行,我也能行。
  13.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14. 在博弈策略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只看到双方的博弈和利益诉求,而是扩大游戏的参与方,甚至改造这游戏,把更多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人和利益拉进博弈游戏中来,加大我方的博弈筹码。
  15.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16. 我们行动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焦虑、压力、贪欲或愤怒,而不是真正有利。
  17.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18. 所以“疾如风”,一是进攻,二是撤退,进攻则迅疾如风,撤退则去无影踪。
  19. 徐如林,指军阵,像树林一样整齐,徐徐而行,无懈可击。
  20. 进攻的时候就像熊熊烈火。李筌注解说:“如火燎原,无遗草。”
  21. 战争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侵”,侵掠,或者说侵略;一种是“伐”,比如北伐,或诸葛亮九伐中原,性质也是伐。
  22. 这里涉及组织的“非正式福利”。组织总得有些福利。但正式的福利,都是该得的,一旦成为理所应当的,激励效果就差了,甚至养出些惰性来。总是要有一些非正式福利,时不时得一点小刺激,又有积极性,又有乐趣。
  23. “悬权”,就是挂个秤砣,张预注解说,权量敌之轻重,审查将之贤愚,然后决定行动。
  24. 人体的总能量是一个常量,每个人每天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水平对能量进行分配。动机强烈,分配的能量就高,动机强度低,分配的能量就低。
  25. 气势是篇大文章。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气势都是成事的关键。
  26. 力不能久,所以气没法总是满的。要随时有治气的意识,治自己的气,治团队的气。至于能不能治别人的气,我们也不打仗,最好还是集中管好自己,别自己没管好,老想琢磨别人。
  27.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28. ”为什么敌军一撤退,就要追击,因为对方人人思归,没有斗志,正好灭他。
  29.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他松懈思归时再攻击他,这就是治气的方法。
  30. “战以力久,以气胜”。力不能久,所以气没法总是满的。要治气,持续地保持朝气、锐气,是个人、团队的关键。
  31. 这时候如果认识、能力、水平没有真正上台阶,不能找到自己新的价值,和新的价值释放方式,不能“转型升级”,就会有惰气。
  32. 要随时有治气的意识,治自己的气,治团队的气。至于能不能治别人的气,我们也不打仗,最好还是集中管好自己,别自己没管好,老想琢磨别人。
  33. 很多决策都是因为压力和焦虑作出的,为舒缓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而作出轻率的决策。
  34. “治气”“治心”“治力”“治变”,是保持队伍战斗力优势的四个要点。而治自己的心,是一切的根本。
  35. 战略,是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怎么去,是获取胜利的路线图。
  36. 第四是战争勤务。孙子《作战篇》重点讲这个,所谓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等等。没有后勤保障,再强大的军队也会不堪一击,非常脆弱。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莫追,此用兵之法也。
  37. 李世民能打,主要是他知道什么时候不能打。李世民最猛,是他知道在对方猛的时候就躲起来。等对方没力气了,他就猛了。而且都不打第二仗,一次就收拾干净,都给他算绝了。
  38. 一有胜心,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39. 读书是观照自己,放自己身上体会,放实际事上琢磨,这才是真读书。
  40. :“错误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41. 气不一样,是意志力不一样。意志力不一样,战斗力就大不一样。治气,就是衡量双方的意志力,较量双方的意志力。
  42. 这“穷寇勿迫”,不知怎么的就传成了“穷寇莫追”。孙子可从来没说过穷寇莫追。“勿迫”,和“莫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1. 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什么叫学会?没法说。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会。而且每过一阵子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时候就是又要进步了,功力又要增长了。
  2. “变”,是变通。不按正常原则处置。“九”,中国人说数字,都是泛指,九,就是多,多种情况。所以“九变”,可译为“注意变通的几种情况”。
  3. 宁肯找死,不可等死,陷入死地,要坚决奋战
  4. “圮地”,曹操注:“无所依也,水毁曰圮。”圮地,就是水网、湿地、湖沼等难行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形就不要宿营。
  5. 绝地无留。“绝地”,李筌注解说:“地无泉井、畜牧、采樵之地,为绝地,不可留也。”没水喝,没东西吃,没柴火,赶紧走,不要久留。
  6. 四面皆险,前进的道路狭窄,退归的道路也险迂,敌人要来则方便,我要出入却困难。这种地形,是围地,必须预设奇谋,让敌人伤不到我,才度得过去。
  7. 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可能是个人抱负,可能是某种情绪,可能是某种焦虑,某种心结,某种心理阴影,都有可能。一定要从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决策。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8. “军有所不击”,这话看起来简单,一听就懂。但是,我们读书是为了观照自己。对照一下自己呢,就发现没有一天是做到的。没有做到事有所不干,没有做到应酬有所不去,没有做到酒有所不喝。
  9. 别认为勤奋光荣,别以为自己是战斗英雄,别一歇下来不干活就有负罪感,如果你每天忙得要死,恨不得抓住所有机会,最后是猴子掰包谷,没有多大成效,也没有真正的积累,不如停下来,好好计划一下,到底要什么。
  10. 这里曹操举了自己的一个战例。他说如果那城又小,又坚固,守军粮食又多,就不要攻,因为利益不大,代价却很大。“城有所不攻”,这一条对于造反来说最重要,可以称为“造反兵法”。
  11. 我们的社会有一种“狠话文化”,就是好说狠话,比如“不惜一切代价”如何如何。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万事都有代价。
  12. 开疆拓土,代价最大,人民最苦。所谓“汉武大帝”,还有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今天很多人认为他是英雄,历史课本称他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你若生活在他的时代,就注定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要么在前方流血,要么在后方受苦,因为全中国都被他搞破产了。
  13. “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将领听的,前线将领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14. 利害哲学:要能利中见害,要能害中见利趋利莫忘避害。但人都有侥幸心理,一厢情愿。利中见到害,也认为那害发生几率很小,没事!害中见利,没有的利他也能看出来,并坚信一定会发生!
  15.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智者能兼顾利、害两方面的考虑,既看到有利条件,也看到不利条件。
  16. 看到利,就多想想它有什么隐患,藏着什么危险。看到害,就多想想它有什么积极的一面,能转害为利。遇到困难或突发事变,要懂得变通。
  17. 贪利是真贪,避害却不是真避,而是在心理上逃避,侥幸而疏于防范。见到利的时候,心里知道背后有害,但却认为那不会发生。见到害的时候,坚决相信背后有利,并且一定会发生!实际上危机的“机”,是扳机的“机”,你不要去扣那个扳机,该买单的时候买单,低调买单认赔,就是最积极的处理。
  18. 杜牧说,我想解敌人之患,不能只看到敌人能害我的一面,还要看我能取利于敌的一面,掺杂对照衡量,才能解患。比如我们被敌人包围了,如果只想着突围而去,那就斗志懈怠,最终被人追杀。不如以战胜之利鼓舞将士,拼死一战,则更能解围。
  19. 张方的话,前一句,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后一句,很有味道,“因败以成”,贵在因败以成,一路失败,最后把事办成了。
  20. “为害之计,理非一途,或诱其贤智,令彼无臣;或遗以奸人,破其政令;或为巧诈,间其君臣;或遗工巧,使其人疲财耗;或馈淫乐,变其风俗;或与美人,惑乱其心。此数事,若能潜运阴谋,密行不泄,皆能害人,使之屈折也。”
  21. 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
  22. 用兵的法则,不指望敌人不来,而要依靠我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他。不要指望敌人不向我们进攻,而要依靠我们有敌人进攻不下的力量和办法。
  23. 将领有五种性格缺陷,是最危险的:一、不怕死,一味死拼,就会被敌人所杀。二、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心,又会被俘虏。三、愤怒急躁,经不起刺激,会中人激怒之计,愤而出战送死。四、廉洁,爱惜名誉,受不得污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洗清别人泼自己身上的脏水,而不顾巨大的风险出战,中计。五、爱护居民,也会被人利用,或让他为掩护居民而烦劳,或驱使人民为炮灰,让他不忍作战,而敌人就藏在里面。
  24. 为将者,性格一定要持重,要厚重,要稳重。所以中国古代有“君子自污”之说,我自己给自己洒点无伤大雅的污垢,不要那么刺眼,作为一种避祸之道。像刘邦这样,“不必死,不必生,不忿速,不廉洁,不爱民”,就是人至贱,则无敌了。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1. 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懂兵法,不一定会用兵法,因为具体时候心态不一样。
  2. 行军,包括行军、宿营、布阵,一是要利用地形便利,二是要注意侦察敌情。所以《行军篇》,就是讲不同地形的注意事项,和观察敌情判断的要诀。
  3. “处军凡有四,相敌凡三十有一。”本章内容,讲了四种地形的扎营方法,和三十一种敌情表征判断。
  4. 所以绝山依谷,要靠近山谷,但可不能在谷底扎营,要在高处向阳的地方。
  5. 侥幸心理,人人常有。所以决策前,一定要作“侥幸检查”——我这样决定,有没有侥幸心理?
  6. 战隆无登。杜牧注解说:“隆,高也。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仰攻总是吃亏的,不要硬上。
  7. 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因为兵法是要我赢,对方也懂,就不容易赢。博弈是追求共赢,对方不懂博弈论,你能算出双方共同的最优解,他却不懂,不会算,结果把你拖下水两败俱伤。
  8. 想和敌人交战,就不要在水边列阵迎敌。因为你若列阵在水边,敌人就不敢渡河来战。
  9. 水战是顺流而下的占便宜,占大便宜。若逆流去攻敌,则还要和水流作战,胜算就很低了。
  10.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部队通过盐碱地、沼泽地,要快速通过,不可久留。
  11. 如果看见水开始浑浊并有水沫,那就是上游有雨,水势随时会暴涨!下雨引起的涨水,毕竟和水库放水不一样,是有时间逃生的。
  12.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13.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敌人离我们很近,却不动,那是占据了险要、有利地形,有恃无恐。
  14.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尘土分散而成条状的,是敌人在砍柴。
  15. 人们为什么会上当呢?西方有谚语说:“人们相信一些事情,只是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别人制造的假象,如果符合你的期望,你就会信心满满,甚至得意洋洋地认为:“果然不出我所料!”
  16. 打仗靠自己的子弟兵,别指望“友军”很多人每天跑各种场子希望“认识人”。其实,你要是自己有点本事,有点自己的正事,根本没时间,也没动力去“认识人”,不如在家带孩子。在孩子身上投资时间不够,才是职场人士的通病和战略投资的重大错误。
  17. 兵力不在于越多越好,而在于不盲目冒进,又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就够了。而要能“并力、料敌”,关键在于选拔人才。
  18. 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和组织观念,就是依靠自己内部的力量,从内部选拔人才,不依靠外援。因为兵本来就不贵多,又要权力均,能团结兵力,能驾驭指挥,所以不靠别人。
  19. 其中小王子遇到狐狸这一段,狐狸要求小王子驯养他,道出了驯养关系的本质:爱与责任。领导者对下级的厮养、豢养、驯养,就是爱与责任。
  20. 《小王子》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因为他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就是相互驯养。
  21. 驯养,就是爱与责任,期待与依赖。“心里要装着手下人的利益,并且有能力让对方知道这一点。”
  22. 如果在士卒对你还没有亲近依附之前,就用处罚去管理,他们就会不服。
  23. 所以你一定要先对大家有恩德,你的处罚,才是令人信服的。要先让人们敬爱你,人们才会敬畏你。一去就想让大家都怕你,那当不了领导。
  24. 所以你一定要先对大家有恩德,你的处罚,才是令人信服的。要先让人们敬爱你,人们才会敬畏你。一去就想让大家都怕你,那当不了领导。只有恩,没有威,只有爱,没有罚,则骄兵惰将,不可用也。只有平时就令行禁止的军队,才能兵将相得,上下协调一致。“令要在先申,使人听之不惑;法要在必行,使人守之,无轻信者也。三令五申,示人不惑也。法令简当,议在必行,然后可以与众相得也。”
  25. 法令的严肃性、权威性、稳定性,比法令的现实性更重要。诸葛亮和魏军作战,以寡敌众。但是,正在此时,有一批士兵的服役时间到了,按法令应该回家。诸葛亮说:“信不可失。”没有留他们打完这仗再走,
  26.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地形篇首先讲了地形的几种类型和用兵带队的几个忌讳,然后讲带兵的管理手段,首先要爱兵,然后要让士兵对自己有敬畏。赏罚分明,恩威并施。

  1. 我们读兵法,会发现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你一定要懂得等,等得起。有的人不能等,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那就容易“胡作非为”。
  2. 其实兵法最重要的,不是打,而是不打。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呢,为什么会损兵折将呢,就是因为我们打了。如果不打,就不会失败。不打,永远有机会打。打败了,死了,就什么机会也没有了。
  3. 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我摆好战场等你来打,你摆的战场我不去。
  4. 打仗,我们都愿意鼓起必胜的信心。但对于将领来说,“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知道自己失了先机,丢了地利,就不要打。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会失败,盲目去打
  5. 世上没有“必胜”这回事,我们要追求的,是“不败”。
  6. 所以用人,他不仅要有才能,还要有威望,有驾驭人的手腕。只有才能,没有威望,只能做副手。
  7. “齐勇同奋”很重要。将领的责任是训练带领士卒,不是单打独斗。如果平时不能训练士卒,上了战场自己一个人刚勇,那就把自己陷进去了。
  8. 这里关键是“兵无选锋”的“选锋”,用兵一定要“选锋”,把最精锐的士卒选拔出来,组成先锋队,像一把尖刀,插向敌人。可以说,没有选锋,就只有兵,没有锋,没有兵锋。
  9. 《尉缭子?战威》也讲:“武士不选,则众不强。”这个思想给我们一个启示:你的选锋在哪儿?带队伍,一定要选锋。
  10. 士卒参差不齐,不能混在一起。如果混在一起,勇健的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荣誉感,没有战斗欲。疲弱的呢,天塌下来有高人顶着,上了战场,他躲在强者后面,出而不战。所以兵法说,兵无选锋,就要失败。
  11. 孙子的职业道德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所以,进不求战胜之名,退不避违命之罪,一切只为保护民众,真正有利于主君,这才是国家之宝啊!
  12. 孙子所论,并非仅为了国家人民,而是“唯人是保,利合于主”。
  13. 正直,是一身正气,不是在这一件事上正直,而是一贯正直,一贯有原则,所以无论他作什么决定,上上下下没有人怀疑他的动机,他才能有资格、有空间独断专行。
  14. 骄傲,是所谓战胜之名,对他来说,毫无价值。他根本不需要一场新的胜利去证明自己。当别人拿这些去衡量他的时候,他觉得非常可笑。
  15. 抚而育之,则亲而不离;爱而助之,则信而不疑;故虽死与死,虽危与危。”
  16. 王濬怎么办呢?他一是严惩弃婴杀婴,二是只要有生孩子的,都给产假、免劳役、减赋税,就这样,救了几千男婴!这样过了十几二十年,到了他奉命兴师伐吴的时候,这些男丁正好都到参军年龄。父母们都对孩子说:“你们不是爹妈生的,都是王府君生的,一定为府君效力,不要爱惜自己的生命!”结果王濬以七十多岁高龄,完成了灭吴大业,三国归晋。
  17. 如果只知厚待而不能指使,一味溺爱而不能命令,违法乱纪也不能治理,那士兵就成了骄子,没法使用了。
  18. “害生于恩。”我们往往对一个人太好,结果却害人害己,把他害了,把自己也害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味只有恩,只有爱,却没有规矩,没有法,他习惯了、骄纵了、堕落了。你这时候想把关系调整过来,也不可逆,调不了了。你就只好放弃他了。你放弃他,他机会没了。你呢,也白培养人了。
  19. 一旦已经习惯了的恩情没了,就成了仇人。其实有什么仇呢?并没有任何伤害,只是停止了恩情而已。但对你来说,是停止了给予;对他来说,却是被夺走了既得利益。
  20. 什么样的人是最好的斩杀对象呢,最好是跟皇上有点关系的宠臣。他以为没人敢动他,吊儿郎当,杀了他,三军将士就都明白人人可杀。
  21. 吴王把自己的妃子们交给他,让他演练看看,说你要能把这群女子训练成一支铁军我就信你。妃子们嘻嘻哈哈不听号令,孙子马上把领头的两个吴王最宠的妃子斩了,娘子军即刻练成。
  22. “恩不可以专用,罚不可以独行。专用恩,则卒如骄子而不能使。独行罚,则士不亲附而不可用。王者之兵,亦德刑参任而恩威并行矣。只有恩,兵就成了骄子,没法用。只有罚,士卒不亲附你,也不可用。
  23. 将驭之道,就是爱与畏,赏与罚。畏的本质,在于“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怕上级的,他就不怕敌人不怕死。不怕上级的,就一定怕敌人怕死。所以畏的标准,就是上级要比敌人更可怕。
  24. 这是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你没本事知道别人,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我很认同这一点,我们学习知己知彼的时候,关注的都是怎么知道别人,自以为对自己当然很了解。实际上,人的毛病,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是不能认识别人。做企业也是,别老研究所谓的竞争对手,知道别人在干啥,没多大用。要知道顾客需要啥,知道自己能干啥。

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1. 上一章是地形,这一章是地势,战地的形势,主要是进入敌国的深浅、周边国家关系、敌我心理及综合支持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地势下的战略行动方针。
  2. 为什么在本国境内叫“散”呢?曹操注:“士卒恋土,道近易散。”就在自己家附近,管不好就溜回家了,军心容易散,士卒容易溃散。
  3. 应该把人都撤进城里,把粮食也全搬进城里,把守城池和险要的地方,这叫坚壁清野。
  4. 对轻地的战术安排处理,体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孙子兵法》的三个思想:一是治气,关注士卒的心理状态,制造一次小胜利来鼓舞士卒,给大家壮胆;二是选锋,普通士卒怕,选锋军不怕,派选锋军去完成打胜仗、抢东西、鼓士气的任务;三是分战法,以正合,以奇胜,大部队快速行军通过,先锋先插进去拣软柿子捏打胜仗,另外还有一支奇兵埋伏策应,以防与敌人遭遇。
  5. 所以从散地、轻地、争地的战法,我们看到,始终围绕的都是心理因素,是双方精神力量的消长,是治气。
  6. 先到,不等于军队先到,是外交使者先到,带着重币厚礼,先定盟约。
  7. 所有的冒险都不是用来学习的,只是逼到那份上之后,看你的命硬不硬。
  8. 李靖的第一条,就是地图一定要研究清楚,行军一定要有向导,才不会陷入死地。历代名将,都是把地图看得滚瓜烂熟,没事就看地图。刘邦入关破秦,美女金帛无所取,萧何先去国家档案馆把天下地图全收了。林彪、粟裕打仗不打仗,都是成天对着地图发呆,胸中百万雄兵在那地图上来回演习。
  9. 那就别围死了,一定给他开一条生路,让他跑。人一旦有了生路,就不想死,战斗意志就弱了,一心想逃亡求生。这时候在他逃跑的路上埋伏精骑,跑一段吃掉一截,再跑一段再吃掉一截,一路追杀,不仅更能保障全胜,而且保证我军不受损失。
  10. 敌人“爱”的,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粮食。把这两样给他夺了,他就慌了、乱了,就没法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我们冲杀了。
  11. 所以刺刀的力量在于没刺出去的时候,刺出去就得有结果,如果刺出去没结果,恐怕就要被别人结果了。
  12.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把部队投到无路可走的地方,士卒宁愿战死,也不会逃跑。因为“无所往”,也没地方逃。
  13. 一个强盗拿着剑在街上砍,万人皆避之。不是说这一个人勇敢,万人都懦弱。是因为他有必死之心,而其他人都想活。所以他是恐怖分子,很恐怖啊。
  14. “以死救死”,这四个字很关键,不是拼死求生,一有了生念,就不容易拼死了,可能投降了,可能想办法逃跑了。而是没有生念,就是死,多捞几个垫背的。这才有生机。
  15.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手作战,团结如一人,因为他能造成那不得不服从的情势,人人势不得已,只能听他的,除此无路可走,都被他绑在了战车上。
  16. 作为领导者,不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而应该镇静平和、不紧不慢我们想成功,想得到成功,总是在动中得,通过自己的动,去把捉,去抓取。而往往东抓西抓,却空劳把捉,什么也没抓住。能不能静下来,认真思考,踏实积累,不是在动中抓,而是让成果在静中来。这是兵家的思想,也是佛家的思想,是军事思想,也是人生智慧。
  17.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这不是愚民,是保密。不能让士卒知道作战意图。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不知道整体的作战意图和计划。这是军事保密的需要。
  18. “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领导者的责任是让大家满怀信心地跟你干,不能让士兵跟你一起操心怎么办。
  19.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行动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别人无法识破机关。
  20. “我要你们记住,没有哪个杂种是靠‘为国捐躯’来赢得一场战争的。要赢得战争,靠的是让敌国那些可怜的杂种为他们的国家捐躯。”
  21. 曾国藩说读书,讲两条,一是每日坚持,坚持读一页一行都行,只要每日都读,精进就快,这叫不疾而速。最怕鼓起劲来就大干一场会战,过了劲又撂下不管,那就很难完成。
  22. 曾国藩说读书的第二条,是一本未读完,不动下一本。这样你就不会留下一大堆半途而废没读的书。这算是读书兵法吧。
  23. 读古书,一个经验,只问自己学到了什么,理解他思想的原意,别纠结他字面的原意。他的思想在他的上下文里,在他的整本书里,你学到了,就是学到了。如果去纠结、争论、训诂某一句话、某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实在是徒事讲说,意义不大。特别是不要有胜心,不要一心想另立一说,另创新解,来胜过前人。
  24. 要掌握士兵的心理,因为心理决定战斗意志,战斗意志决定战斗力。
  25. 所以四面织网,未必得鸟。汤去三面而置其一面,就一网网了四十国,他网的可不是鸟啊!
  26.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曹操注:“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犯”,就是用的意思,赏罚明确,指挥三军,就像指挥一个人一样方便整齐。
  27.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梅尧臣注:“但用以战,不告以谋。”
  28. 所以为将者,要让士兵们对你深信不疑,但“深信”是原因,“不疑”才是目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给他们信不信的机会,直接“不疑”就是。
  29. 我们要打敌人,又找不到他的空隙,那就把自己隐藏起来,敌人要做什么,都顺着他,别惊动他。假如他强悍,要欺负我,我就示弱示怯,显得很害怕,让他逞强,让他骄傲,等他懈怠,然后设埋伏打他。假如他想撤退回国,我就开围一面,让他退出,然后击其惰归。
  30. “微与之期”,战争不是决斗,不要跟敌人约好时间地点按时打,而是随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

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不要争勇斗狠,真的有利益才动

  1. 要具备什么条件呢?天气要干燥,敌方营房都是竹子茅草等易燃材料,积聚的粮食草料比较集中,或附近多有草丛灌木,那就顺风烧他。
  2.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古人认为当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宿时多风。所以叫四星好风。西方也有类似传说,如巴比伦称轸星为风星。
  3.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打不可,不要觉得自己“白来一趟”。白来一趟,比大败而归强,如果大败而不能归,就更惨了。可以打就打,不可以打就不打,一定要知止。不甘心“白准备了”,不知止,非要干一场,正是败将的性格。
  4. 赢得起,和输得起一样重要。如果打赢了仗,却“赢不起”,那就是巨大的灾难。所以常胜将军,反而要灭亡。一战而定,关键在定。
  5. 或者说是奖赏不及时,造成“费留”,这不对,对功劳的奖赏要当天兑现。
  6. 百战,打仗太多,则百姓很疲于奔命;百胜,胜利太多,则国君骄傲自大。以骄傲自大的国君,去统治疲惫不堪的人民,那能不灭亡吗?
  7. 然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8. 国君不可以因为愤怒而兴师,将领不可因为愤怒而作战。对国家有利才行动,对国家不利就停止

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1. 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做事最重要的计算,就是计算代价,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2. 整部《孙子兵法》的价值观,就是“用仁义,使权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仁义是本,权变是末。往往人们容易以为权变、诡道是兵法的核心,那就学不懂兵法了。
  3. 这是人性之难,难在四个心态。心态一:大钱花习惯了不知不觉,小钱是预算外的,刺眼得不得了,心疼得不行。心态二:算别人的账,不算自己的账。心态三:我怎么知道给他钱是对的呢?可能给了却没价值,甚至给错了!心态四: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4. 多花冤枉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唯一方法。只有你花钱的面足够宽,你才能提高钱花到刀刃上的概率。而一旦有一分钱花在刀刃上了,就百倍千倍万倍地赚回来了,这跟做投资是一个道理。间谍工作,就包含长期大量的天使投资工作。
  5. 当我们真正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绝对要排除类比思维对自己的影响。
  6. 所以国家不能用所谓“有德无才”的人,国家大事,只有有足够才能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参与讨论。真正德高者,其才也高,因为德就是最大的见识,这世上没有“有德无才”这回事,“才”是“德”的前提。没有才的人,不可能有德。
  7.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反间”,就是诱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
  8.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死间是最悲惨的了,被派出去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人出卖了。什么叫死间呢,就是传递一些假消息给自己的间谍或使者,让他带给敌人。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消息是假的,当然一不可能泄密,二更能得到敌人信任,三呢,他当然也不知道保护自己。所以当真相败露的时候,他一定会被敌人杀死,所以叫死间。
  9. 每一个派出去的间谍,都可能被对方发展为反间。如果我不是亲自领导,重重赏赐,恩义相结,就可能反为敌所用,出卖我方军情了。
  10. 所以陈平这样的人有什么本事呢?就是有分猪肉的本事。分猪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本事,协调各方关系的本事,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11. 所以仁义,是一种领导力,既能与人心心相印,又能不吝啬赏赐,决策断事还能果决无疑。
  12. 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帮你办大事原文
  13. 五种间谍,反间是关键
  14. 由反间了解了情况,则乡间、内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
  15. 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通过从反间那里了解的情况,可以知道什么样的假情报可以对敌方起到颠覆性作用,就可以派出死间去传递。
  16. 得到什么人,都不如得到对方的人。而得到对方的人,还要得到对的人。得到的人不对,还是搞不赢别人。
  17.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四个字:先胜后战。“计”,是为了先胜,有胜算而后举兵;“间”,还是为了先胜,掌握敌情,知己知彼,然后出战。“先胜后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是——不胜不战。没有胜算,没有胜局,就不要动。兵法主要是研究不战,不是研究战,要能不战而自保,一战而能定,才能掌握《孙子兵法》开篇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什么也不做,没关系,很多情况下,等待都是最佳策略。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性因素,叫时间,要懂得等待,善于忍耐,并能够观察和利用时间带来的变化,并且能利用时间制造变化。不要毛皮擦痒老想马上做点啥。一些所谓“战略举措”,无非是决策者的焦虑情绪。不干点啥,就觉得自己在“不作为”。或者主将认为不能动,国君在后方觉得他“不作为”,焦虑得不得了,非要有所动作,情绪才能缓解一下,一动,就成了“不作死,就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