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效应(三)

1. 如何影响用户的决策

社交蒸发现象:在垂直社群中,大量新用户的涌入带来了很多基础而重复的问题,导致高阶用户最终离去——高阶用户希望在一个专业的圈子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新用户也会因为问题没人回答而离开,导致社群衰退。所以要及时做用户过滤,保持社群活跃度。

在社群中,如果用户能添加3个以上的好友,那么可以维持6-9个月的活跃,这些发布朋友圈耳朵用户占据全部数量的80%以上,如果用户好友数量增加至7个,这些人就会变成铁杆用户,而不足三个好友的会很快流失。所以推销的时候也不是直接冲上去,而是通过他的2-3位好友去影响他。

2. 真实的7种社群的样子

有的用户加了好友一句话不说,其实不存在社交关系,这样的社群反而会给用户带来困扰,真实的社交网络取决于用户的互动行为(对话,转发和评论)

活跃社群的12个特征:

  • 规模
  • 连接数:成员间互动次数
  • 密度:互相认识的程度
  • 平均权重:关系链的连接强度
  • 成员新旧
  • 最大成员数和曾加过该小组的人数
  • 连通分支数:小组关系
  • 最大连通分支规模:主流人群
  • 最大连通图和小组成员的比例:主流人群影响力
  • 最大连通图密度:成员认识的紧密程度
  • 最大连通图的平均权重:成员的互动强度和次数
  • 最大连通图的平均成员数

7种社群形态

  • 街边集市:互动少,讨论少,没有KOL,高度依赖搜索引擎——五八同城,赶集网,百姓网,豆瓣部分小组
  • 社交圈子:核心人群稳定,但过强的互动会导致人数减少
  • 俱乐部:兴趣类社群,地域类社群,不过兴趣驱动不如地域驱动强烈
  • 社区公园:主流人群越大,主流人群互动越频繁,社群就越大,比如海贼王社区,母婴社区
  • 大型游乐场:兴趣社交中讨论热度的上线,是熟人社交的下线,兴趣社交反对无意义的闲聊,话越多越排斥,而熟人社交容易滔滔不绝,大型游乐场是兴趣驱动的社群,但是成员之间内部也有小的社交圈
  • 商场和大型商业中心:人群极度分散,以信息交换和事件驱动为主,比如豆瓣的大型咆哮组,里面的人都用咆哮语说话

社群的升级和跃迁取决于四种力量的影响:

  • 成员之间的互动是否频繁
  • 是否有一个足够大的主流人群
  • 商业化力量的介入
  • 外部力量的介入

小组越大,成员之间就越倾向于互相形成的小圈子,受主流人群的影响就越小

3. 如何运营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的社群

根据用户对于社群的贡献和影响力可以分为三种:原创用户、互动用户、浏览用户

强运营的目的就是让浏览用户变成点赞用户,在变成原创用户,强运营者努力消耗用户的时间,非常敲掉群的规则,管理,话题管理等等,所以强运营很适用于人群范围名曲的社群及社群诞生早期,如各个垂直领域社群,地区群等等。强育婴一般是事件驱动,人群是陌生人,关系不平等,适用于社群起步早期。

一些大型社区和平台不主张强运营,他们使用机制运营,标杆运营与氛围运营
机制运营:

  • 将用户人群细分,三近一反引导
  • 对内容进行分类,比如说阅读型和讨论性
  • 让内容呈现去中心化,让流量充分曝光

若运营的是指是通过各种特性和各种机制,基础需求,将其融入产品的功能中去,并且让用户自发行动并寻找结果,即让人们愉快的消耗对方时间。弱运营一般是关系型驱动,熟人社交,关系平等,适用于社群成长期和成熟期。

4. 社群文化如何带来巨大的帮助

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兴趣驱动不如利益驱动,利益驱动不如荣誉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