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第十讲——痛点,痒点,爽点都是产品机会

1. 痛点是恐惧

没有被满足的用户只是难受而已,不能拿用户的难受当痛点或者产品的切入点。痛点是恐惧。因为害怕,所以才会愿意使用,愿意付费。

2. 爽点是即时满足

人在满足时的状态叫愉悦,人不被满足就会难受,就会开始寻求,如果这个人在寻求中,能立刻得到即时满足,这种感觉就是爽。

3. 关于自我实现

人的自我实现其实是一条漫长而痛苦的路,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你看到一个人展现出了勤奋,规整,自律,其实这是被一系列的恐惧,集体认个,潜意识压迫才会呈现出那个样子。所以如果没有恐惧这条疯狗追着,没有爽点这种满足感来持续喂养,那就只能做出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

4. 痒点是满足虚拟自我

网红奶茶,网红酸奶,网红曲奇,网红洗发水的爆红靠的是痒点。痒点满足的是人的虚拟自我,就是想象中那个理想的自己。比如我们看偶像剧,追星,看王文,看英雄故事,你投入到关注的内容,你的虚拟自我是你自我想象的一个投射。网红为你营造了你虚拟自我的生活,是大家理想生活的投射,我们购买网红的东西,就部分实现了我们的虚拟自我。网红卖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满足女孩心中美美的幻想。

5. 什么才是一个产品的入手点

痛点,痒点,爽点其实都是不错的入手点,这个就看产品经理对用户的哪个店感受最深,手感最准。

比如饿了要吃东西,但是吃饱了和吃的很满足是两个概念。吃个馒头饱了,但是仅仅满足功能需求,不能支持好产品的概念。吃一顿海底捞火锅,大汗淋漓,感觉爆爽,这就抓住了爽点,这是好产品。怕吃火锅长胖,抓住这一点的恐惧,抓住痛点,也有产品空间可以做。或者还可以做一个美美的网红餐厅,用户点一份干冰爆米花,吃一把之后两个耳朵往外冒干冰的白气,然后人人都拍照发朋友圈,这是痒点。

吃顿饭其实也可以由痛点,爽点,痒点这些不同的切入点来做产品的。

6. 介绍一下自己现在做的产品

自己的产品核心是在打痛点,打痒点,还是抓爽点。或者三不沾呢。

管图智能选座

这个产品对于不同的服务对象,抓的是不同的点,对于学生来说抓的应该是爽点。学生平时自习没有位置,或者占座没位置。这个会让他们不爽,但是不会让他们恐惧,因为其他自习室还是有位置的,总是有地方能自习的。那么这个产品的定位应该就是让学生在不爽的时候,通过这个软件能知道还有多少位置,能很方便的占座和学习。能保留座位而不被别人用,能记录自己的学习时间给出激励,让他们觉得爽!

而对于管理者来说,其实偏痒点,因为实际上这个软件替代原来的牌子,多出一些功能并不是决定性的,并不是所谓非换不可的痛点,而管理者用这个软件可以了解学生情况,但也没到爽的地步,其实是处于觉得自己东西牛逼的心里而用的。

这样其实发状态功能有点多余,因为这个功能其实是三不沾的,而老师在未退座的时候扣分,会让用户爽点降低,觉得不爽。其实合理的情况应该是增强学习激励,鼓励晚上离开的时候退座,而不是扣分。这样能让大家增强用户粘性,更喜欢用产品。

STEM课程设计

这个针对的对象是机构和家长,抓的是痛点,即学长对孩子STEM素养的提升,怕做的不好。

而爽点应该是针对孩子,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而且能实打实的看到效果,有提升,有鼓励,好玩,有趣,愿意上课。

痒点:孩子的虚拟自我是什么?还不知道,是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吧,如何去做?设定目标,给出方向去做。家长的虚拟自我是什么,牛娃!那就请厉害的孩子来代言。

趣玩书吧阅读馆

痛点不痛,阅读可有可无,不能带来恐惧

爽点不爽,因为虽然用游戏的形式,但是做题是孩子厌恶的形式,看书也是某些孩子厌恶的,不能有粘性,除非很好地优化游戏和书的内容,比如咿啦看书的动画书模式。

痒点不痒。

那么,微信、微博、QQ抓的是痛点,痒点还是爽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