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回学校了,在家的最后一个晚上好像也没什么事情可做,想着年前就有很多问题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对于已经过去的2017年也一直没有时间好好总结一下,但在家修养生息的这段时间很多事情倒是想的越来越清晰,所以也是时候给过去的一年一个交代。
去年寒假和前年寒假在家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也都写了日记记录自己2016年和2015年的生活,现在翻回去看还是感触很多,也能明显发现自己心态的变化。这种和不同时间的自己对话的感觉很奇妙,就像是看自己一年一年长大,会发现每个时间段自己说的话里都会有一些故事的影子,也会有一些观点沉淀下来,变成现在的自己。
想写的东西太多,还是按照往年的套路,一个一个来吧。
家庭
2016年寒假,思考家庭这个词时,我得出的结果是温柔,当时我纠结于自己和父母打电话时不耐烦的语气,也发现了自己在家里话语权水涨船高的事实,所以我告诉自己:要更有耐心,更温和,更多考量的和爸妈聊天,在他们面前开心的笑,不给他们太多的压力。
2017年寒假,我得出的结果是接受,那个寒假在家很开心,但是对亲戚们劝喝酒,重面子的习俗无比嫌弃,后来我意识到视野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已经造成了我和家里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别,这是无法避免的,但也不需要太过在意;毕竟家人和亲戚们都是善良的人,只要能妥善的处理,其实也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
而今年,再次思考家庭这两个字时,我得到的结果是珍惜。珍惜自己的家人;珍惜自己的弟弟;珍惜和他们打电话的时间,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
珍惜不是什么在学校的事情都不和爸妈说,不是打电话时就是摆出一副笑脸什么都我很好;珍惜是把生活中的小插曲和小沮丧筛选一下分享给爸妈听,把大沮丧藏好自己来面对。
珍惜不是什么要求都不向爸妈提,什么钱都不向爸妈要,什么事都不需要爸妈做;珍惜是偶尔和爸妈求助说自己需要帮忙了,并且不说“我会把钱还你们”之类的傻话。对逐渐变老的他们来说,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珍惜不是在朋友圈发祝父亲父亲节快乐,祝母亲母亲节快乐,祝父母身体健康之类的话;珍惜是给父母过生日,带父母泡温泉,给父母买按摩仪。或者吃完晚饭说想要一起去散步,天气好的时候拉妈爸去爬山,弹吉他的时候说我新学了一首曲子,我弹给你们听。
珍惜不是在家的时候每天泡在工作和学习里,不断看书写代码做PPT和同学聊天;珍惜是在家时和弟弟一起打王者农药,和老爸一起打斗地主,并且充分享受睡了吃吃了睡的猪一样的生活,然后大早上睡眼惺忪的说你放心啦我在学校也是这么过的,研究生生活特别水。
珍惜不是考虑未来或者工作的时候,想着自己吃苦没关系,一定要趁年轻多做些不会后悔的事情,让自己的青春焕发光彩;珍惜是做选择时也要考虑到,自己吃苦是没关系,但千万不能让父母跟着吃苦,也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我觉得和亲人之间的羁绊和距离不该太近,但也不能太远,不造成麻烦和苦恼,却能让人感觉到自己被需要,才是一个恰当的点。爸妈今年已经50岁了,只希望自己能早日真正独立,还他们以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也希望自己像弟弟一样细心,给他们更多的快乐和温暖。
朋友
之前一直有一个苦恼,就是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的请求。当时觉得做雷锋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做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帮别人的忙比起拒绝别人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当时这样的行为出于三个心态,其一是很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在被需要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其二是习惯成自然,习惯说OK不习惯说不OK。其三是因为孔老夫子说过,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但现在发现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有限的时间注定了你不能对无限的人好,对所有朋友都一样好,意味着你对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朋友也就只有这么好而已。其实在每个不同的阶段,有两到三个可以无话不谈的人,就是莫大的幸福了。
我觉得友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最普通的是微笑之交。你可以对全世界的所有人都报以微笑。然后是点赞之交,微笑之交的20%可以加你的微信,成为点赞之交,你们也许一直不会说话,甚至你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但你知道这个名字,知道这个人的存在,可能偶尔会点点赞。点赞之交的20%也许会成为你的酒肉之交,你们可以一起出去浪,出去吃喝玩乐,一起打桌游,聊聊八卦和有趣的故事。酒肉之交的20%会成为你的节日之交,在逢年过节或者对方过生日的时候,你会发个祝福或者打个电话,你会在备注里存他们的生日信息,你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值的自己做这么一些事。节日之交的20%会成为自己的电话之交,你的电话晚上不会关机,他们可以随时打过来吐槽自己失恋了或者要陪上医院,你不会觉得麻烦,反而会有莫大的幸福感。而电话之交的20%则是莫逆之交,你们三观相合,能够在很多点上达成共鸣,也愿意互相分享自己所有的故事。
假设我能活100年,每10年算一个阶段,每个阶段能遇见10000个微笑之交,那么折算下来每个阶段也只有3个人会成为自己的莫逆之交。那么我们该怎么分配自己的精力呢?我觉得莫逆之交,电话之交,节日之交,酒肉之交,点赞之交各20%。
我两年前的新年愿望是希望自己变得更有棱角,但是棱角这两个字其实很虚,是有个性?有脾气?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或者思考问题的方式别具一格?现在我觉得,其实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时间,把它们合理的分配的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身上,重视对自己重要的人,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人,重视对自己重要的事,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事。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爱而有所恨,有所取而有所弃,就是一个人的棱角。
爱情
去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谈过一场很棒的恋爱,并且这份爱情也有了一个很棒的结果!
技术
我觉得自己对于技术的态度一直在变,大一刚刚进来,C语言努力学了一学期也一窍不通得了个C-,当时我觉得我这辈子死也不要码代码。大二时开始做曦园项目,自学了Python和Arduino单片机,编程算入了门,发现好像也没想象的那么难。大三进了实验室,接触了很多项目,做过APP,也开始学习网页编程,发现自己开始沉迷于软件开发得到的成就感中。大四参加了一些比赛,学了更多的编程语言,开始喜欢那种短时间获取大量知识的感觉,但还是不那么喜欢Debug和调试,只是喜欢做上层设计。研一上开始能没日没夜的debug并且感受这个过程中时间飞逝的快感了,也带头做过一些项目。但我告诉自己,我写不出优雅的代码,不爱推公式,做模型,搞研究,我还是不适合做技术的。研二上和冯老师一起推了一学期公式,突然发现一直想数学模型,证明凹凸性、最优性和上下边界也都很有意思,而且这比写代码还迷人,因为写代码的话离开了电脑也就不想了,推公式哪怕你做梦都会继续想。
其实我高一分科的时候最喜欢的是语文,分数最高的是历史和地理;但是当时觉得自己字写的太差了,而且文学作为爱好极好,作为课业就很烦了,因此毅然决然的选了理科。大一选学校和专业时觉得我打死也不要选计算机和编程相关的,然后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这个名字似乎很酷,于是又毅然决然的入了坑。大二时我下定决心死也不做程序员,但是我逐渐具备了程序员需要的自学能力,代码能力和项目能力,并且以此为乐。
前段时间看《飞鸟集》,其中有一句印象很深:我不能选择哪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其实好像真的是这样,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和一开始的想法,可能已经大相径庭了。
上学期学期末,我一直在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一直在考虑之后是做技术,还是做产品。
其实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创业啦,不是一开始单纯觉得创业很酷创业的人很酷的那种喜欢;而是经历了一些痛苦和挫折之后,觉得这就该是我的人生,这就该是我的生活方式的那种喜欢。虽然现在创业项目的发展很顺利,但我自己内心却谨慎了很多。我不打算以自己毕业后的几年光阴做为孤注一掷的赌注。我希望以自己的一生做一把豪赌。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觉得现在自己的筹码还远远不够,也觉得有必要在社会大学里多学习一段时间。
那么,到底学技术、学管理、还是学产品?我思考了很久。
其实学技术学的是学习能力,学管理学的是为人处世,学产品学的是思维方式。创业需要的三板斧,管理学打造一支强大的团队,产品学可以定战略和方向,技术能把东西给踏踏实实的做出来。都缺一不可。
坦白而言,三条路里对我来说最舒服,也最惬意的是做技术。或者软件开发岗,或者算法岗。因为自己喜欢那种安安静静解决问题的感觉,也能享受时光飞逝写bug然后debug的快感,以往的所有经历也能帮助我找到一份起薪很高的工作,我也觉得自己以后可以变得更厉害。
但是真要我走下这一步,却会隐隐觉得不安。那种不安是来源于三方面,第一是技术学的越多,越发现这是一片无穷无尽的海洋,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学会所有的框架,所有的技术,也没有办法保持自己的技术水平一直不被时代淘汰。第二是真正让我开心的,不是debug的过程,是解决问题,做出产品带给我的成就感,技术深挖洞的发展路线,能够带给我多少这样的成就感,其实我自己也不清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现在最缺的,其实是产品思维和管理能力。
其实每一个程序员都会自然而然有一种信仰,觉得技术改变世界。我也一直认同技术改变世界,但是我也逐渐认识到,只有技术,不能改变世界,找到合适的方向,把技术花在刀刃上,做出优秀的产品,才能改变世界。代码写多了容易故步自封,程序员大多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揣测整个世界的意图。更多的思考框架,技术链路,实现难度,却忘了换位思考,甚至忘了思考做这件事本来的意义。
我在复旦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自学。但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能让自己所学约束了自己的想法,在未来我还要学习思考,我希望能发现一些问题和设计背后的本质,也能在正确的时间做出合理而正确的决策。当然我更希望有朝一日能以自己的技术把正确的想法变成现实。
我希望我将来做得事情,能发挥我自己的全部的才能,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有沟通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管理能力。
而我现在最最最喜欢最最最着迷的技术,就像我高一最喜欢的文学一样,就像我每天都弹的吉他一样。变成一样不会给我带来压力的爱好,变成一个陪伴一生的习惯,也是极好的。
前路迷茫,虽然有不安,但希望自己不再踌躇。
生活
有一个终极问题一直陪伴着我,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思考。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2016年年末,我坦然接受了自己是一个工作狂的事实,那时候其实没有想太远,也没有想未来。那时候对生活和每天的定义就是:这个花花世界啊,我总得给自己找点事情干干,我忙忙碌碌八小时,和我躺床上跷着二郎腿哼着歌看着漫画八小时的感受是差不多的。我还是挺喜欢这种忙忙碌碌的感觉的。
所以整个2016年,每天的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的,会自学很多东西,会坚持跑步,坚持看书,也很开心的刷绩点,很开心的工作,很开心的做项目。
017年年末,我意识到我之前做的努力其实是为了尽快取得成功,获得各种头衔和title,找到最好的工作,获得最好的机会,赚最多的钱,但实际上,这些都是结果,努力的过程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没有什么能保证一个好的结果。那时候我告诉自己,虽然选择不同,走的路的难度也截然不同,但是于自己而言,只要我们不后悔自己做过的决定,所有的路都是自己的路,都是自己的人生。所以只要努力,不留遗憾的过好每一分每一秒就好了。
2016年是没有目标的瞎努力,而2017年则是有目标,没有方向的瞎努力。
但我现在觉得,努力的状态是要的,但目标很重要,方向也很重要。
拿创业这件事情来说,哪怕你技术再好,再努力,如果一开始设计的功能就没有市场需求,那么无论如何努力也是无法盈利的,如果技术难度过高或者成本过大,那么无论怎么努力也是无法实现的。这就是目标和方向的重要性。
人生不是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做无限的事情,而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最大化自己做事情的效益。其实这也是管理学存在的意义。
但是,当我意识到目标和方向的重要性时,困扰随之而来,我并不知道应该设立怎样的目标,选择怎样的方向才是对的。我意识到,人这一生,不仅要靠自身的奋斗,还要看历史的进程,除此之外,还要看一些运气。并且和时代背景,运气想比,自身的努力可能是最最最微不足道的,那么如果这一辈子都在努力,却没有挣到大钱,当成大官,这样的人生还有意义吗?
《相约星期二》里描述了一个唯金钱论的美国社会,其实当代中国也是如此,虽然知道这样的社会风气有问题,但是我们身处于这样的社会中,却不得不认可这样的现实。
那么意义是什么?今天看的一篇微信文章里提到,意义就是能够让你觉得我活了这一辈子,因为有了它,所以没白活的东西。那么有什么东西值的我们这样追寻呢?
赚大钱,创业成功吗?但是这件事是一个概率事件,如果知道它不一定发生,那么以这个为目标或生活意义肯定不行;能每天吃到好吃的,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生活富足嘛;那为什么自己一直无所事事会觉得空虚,一直闲着会觉得无聊?
那么又或者,人生并没有意义?
那篇微信文章里提出的观点其实和我最近一直思考的很像,我们的出生,我们的存在并不为了什么意义,我们就是这么突然地活着了。因为活着所以我们有需求,而这些需求则是我们短期的意义。
你不是因为有意义才活着,你还因为活着才去寻找意义。
但是接受人生没有意义的设定不会让我们变得空虚,我们更应该努力活着,然后等待自己赋予一个自己满意的意义。在我们活着的每一个阶段,我们要认真的思考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方向,我们的小目标是不是正确,并且在决定之后,为他们而努力的生活。并且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方向,自己的小目标。
你必须先热爱生活,然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而活着。
其实同样的问题,三年来虽然想的角度不同,但是最后的做法其实没有太大区别,但我觉得这个思考的过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就像佛家参禅讲究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2018年或许迷茫不会停止,问题不会停止,沮丧和懊恼不会停止,但是希望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不要停止,对于生活的思考也不要停止。
因为你必须先热爱生活,然后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