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身的女孩》

一本书

  《龙纹身的女孩》是一部瑞典的犯罪悬疑推理小说,作者是瑞典作家与记者斯蒂格·拉森,这本书曾获得犯罪推理小说最高奖“玻璃钥匙奖”,并且目前已经翻译成为四十多种语言,陆续在世界各地出版。

  故事的前半部分不痛不痒,花了比较多时间才看完,不过后期相当紧凑,随着故事深入发展,剧情变得更加精彩。

  故事的女主人公丽丝·沙兰德是一个被社会认为失能的人,是一位保险公司的调查员,身材娇小发育不良,身上全是刺青。她不喜与人交流,性情怪癖,却是一名厉害的黑客,拥有高超的电脑技巧与调查能力。

  而男主角是千禧年杂志的发行者布隆维斯特,因为状告投机客温纳斯壮失败,而面临牢狱之灾与破产危机,不得已之下接受了瑞典产业巨子范耶尔的请求——寻找他的侄女海俐。

  随着故事深入发展这两个人也走到了一起,并肩作战解开谜团。

  一桩疑似小岛密室的谋杀案,一个权贵家族的黑暗历史,一场小记者对抗资本家的正义之战,一段受害女子的复仇之路,交织成这部精彩的小说。

  小说的主题是为了反映瑞典广泛存在的欺凌女性现象,也揭示了瑞典乃至欧洲对女性缺乏关注的社会现状,女性被视为弱势群体,不能完整的受到法律保护。同时庞大家族的阴暗历史和畸形过往也令人震撼。

  丽丝·沙兰德是众多社会底层的女性的一个,但她却有不同的性格。她自由随性的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爱自己所爱,恨自己所恨,并且勇于反抗和挑战,勇于和社会的黑暗来战斗。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

  不过看完了整本书之后并没有特别深的触动,可能是因为目前女性问题相对好了很多,并没有书中那么严重吧。但这是一个不错的故事,至少引人入胜。

一首歌

  这几天一直在单曲循环一首歌,加拿大流浪汉Ryan的The Beginning,第一次听就有一种内心受到了触动的感觉。然后仔细一查才发现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

  Ryan是加拿大埃德蒙顿的流浪汉,他在街头已经流浪了30年,一天,他经过丘吉尔广场,发现了路边的公共钢琴,于是就开始弹奏起了他自己写的音乐。后来大家才知道Ryan的故事,他在基督教寄养家庭中长大,毕业于加拿大皇家音乐学院,曾经任职教授,他结过婚,有一个女儿,不幸的,在他女儿9岁时,她和母亲在一起车祸中丧命。伤心欲绝的他放弃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流浪之路。

  我特意查了一下视频,视频中,他弹着自创的钢琴曲the beginning,情深哀怨,抖落满地的喧嚣,却又一身的悲凉。

  很早以前看过一本书,讲各种音乐背后的故事,当时就很喜欢,觉得这样的音乐才有震撼人的力量。但是认真去听却发现那些音乐我都不是很喜欢,但是本来就这首打动人心的曲子,再结合到那打动人心的故事,就迸发出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音符的情绪就是哀伤和孤独,深深的烙印在每个听众的耳朵里,但是却还有一种倔强的生存的力量,就像这位流浪汉,百无聊赖的流浪了30年,却还在倔强的生存。

  反正也说不出什么感觉,就是很好听,就是觉得要珍惜眼前人,也要倔强的生存。

一个人

  这周有幸去嘉定参观保定大剧院和嘉定图书馆,设计和创意真的很棒,也认识了同时参观的赵健。

  赵健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文科生,喜欢读书,因为比较有想法,所以大学做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让抑郁症患者种蘑菇,后面因为能让更多的青年远离浮躁,所以办了嘤鸣读书会,发起思奔活动,建立了嘤栖书院。

  天时地利人和把,他是今年的全国优秀大学生,目前也完全投身于公益事业,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

  赵健人显得比一般大四学生成熟很多,而且的确读了很多书,谈名人轶事,谈自己的思想滔滔不绝,虽然我不理解花这么多脑细胞记历史和其他人的生平事迹除了聊天时显得很厉害之外还有什么用(因为我是典型的工科生),但我着实承认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并且敢想敢作敢为的人。这一点让我很佩服。

  赵健觉得现在的青年人太浮躁,都想着名利事业竞争,让整个社会都变得浮躁了下来,青年只谈前途,不谈思想,不谈其他的现象催生了他办嘤鸣读书会的想法。七八十年代的高校学子曾经广泛办读书会,在里面讨论学术,家事,国事,思想不受社会的拘束,据他说那是他追忆和尊重的时代。但是现在却不然。所以他想认真的做公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实我在一定角度上能理解他的行为,我承认社会的风气是浮躁的,也承认大多数大学生心里想的都是前程和竞争,并不会有那么多那样深刻的思考。太长的时间注重玩乐,注重学业,不看看其他书,不看看历史,逐渐忘了思考,我们的大脑便容易枯竭,灵魂容易干涸。所以我非常赞同他推广的读书会活动,也的确认同读书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非同寻常的意义。让我们有更深的修养,更广的格局,更远的眼光,更多的思考。

  但我觉得,我目前还是很难出世的做一个他那样的人。我们两个人都出发点都相同,首先,这个社会很浮躁,很多人缺少思考,也并不会思考,还有很多人学到现在也不一定知道了什么是学习。所以他想做的是身先士卒的抛弃社会的浮躁,走一条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的路——倡导公益,倡导读书,倡导慢慢来。以其唤醒大多数青年的思考能力。但我觉得在没有入世之前是没有资格说出世的。我没有那么多的勇气,也不敢以自己的人生为代价来唤醒世人,我希望在事业上能成为乔布斯,但是在思想上保留学习读书和思考的能力。在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之后,再反哺社会,呼吁更多地人思考,也在自己经过了一番摸爬滚打之后带着我对这个时代的思考来反馈这个时代本身。到时候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同化,但我相信珍贵的东西我会努力留下。

  总觉得话题有点沉重,我自己的也有点不知所云,不过这几天一直想说点什么,所以还是写了吧。

  不过赵健还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我还是很佩服他的。

一件事

  最近一直在苦恼,大四了,明明大家很多人有更多的时间,但是对于毕业季的活动,对于自己的毕设,却没有太多上心。前几天郁闷的熬夜的时候,招人做班刊没人回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刷着锅的时候,也会想自己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于自己而言很多工作都是重复劳动,并没有什么成长可言。并且还要浪费自己大把学习新知识,创业,看书做项目的时间。与其他人而言,很多活动对他们来说也无关痛痒,甚至还有人会烦要上交材料,写东西。答辩需要20个人参加做观众,那么多的人口口声声的说着自己忙,自己没时间,自己做毕设,但是一转头却继续刷剧,玩游戏,浪浪浪。有时候做那些事情真的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而且还是为了一个与众人无关的目的孤军奋战。

  为什么呢?自己累不累?值不值得?

  慢慢的也想通了,因为思维方式不同。其实大学生都会有一种惯性,大一大二觉得自己还是小鲜肉,还年轻,很多事情都愿意去尝试,去做,但是大三大四了就觉得自己老腊肉了,就别折腾了。这种老了的心态便是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大学毕业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一个转折点,之前的时间他们要面对无尽的学业,要为了成绩努力竞争,熬夜刷题。接下来的时间他们要面对繁重的工作,要为了工资努力竞争,熬夜工作。而现在这个时期恰好是人生前40年可能仅有的一段能够不考虑学业,不考虑工作,尽情放松的时间。所以很多人想在这个时间内浪个够本,玩个痛快,既拒绝以前的学术,也拒绝将来的工作。那么多人说自己是老学长老学姐了,于是便真的觉得自己老了,觉得是时候养老了。

  其实这便是现在教育的弊端,我们辛辛苦苦的读了10多年书,最后毕业了,大多数人产生的思想竟然是——

  “啊,我终于可以不用学习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是为了好学校,好工作,好面子,好生活,好未来。

  但是对于我来说,学习是为了更精彩的生活,更广阔的视野,更深远的思想,更丰满的人格。而好工作好面子好生活好未来更多地是附属品,或者说是必然而然的结果。

  很幸运读完了大学这四年后,我从复旦学到的东西是,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终身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看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尝试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上课的确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不过那是因为老师们上的不好,教材写得不好,并不是因为知识和思想本身不好,本身没有魅力。

  很庆幸,在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已经大四了已经老了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我还年轻,我还能学。

  所以觉得累一点也是值得的,是因为我追求的是更丰满的人生,更广阔的未来。而且大多数时候累是因为我会说走就走出去玩,说走就走去唱KTV,说走就走去约饭聊天看书。因为生活太过丰满,所以容易身心俱疲。不过也很容易又能充满电。

  班刊还是很开心有于宵和旭帝,瑞神帮我的忙一起做,他们愿意帮我收集材料,省去了这中间麻烦的环节。本来想拿去给涵德坊然他们帮忙设计,但是我最后咬咬牙想了一下,还是决定自己用indesign来排版。

  因为我还没有从无到有的做过一本刊物呢,我还年轻,还能学。

  因为我很讨厌放弃,很讨厌被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被打败

  因为我想证明孤军奋战我也可以独当一面,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会战斗到底

  因为我很不爽大家无所谓的态度,你们不做我来做,到时候做一本惊艳的毕业刊物甩你们一脸

  因为我觉得12EE带给了我很多,我想用心的给它留一些东西

  今天下午,莉莉和我一起认真筹备的答辩效果很好,终于拿到三等奖的6000块钱梦想基金,这让我更相信只要认真,用尽全力,便可以化不可能为可能。也让我觉得,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都会有回报。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了我的日记会不会说我装逼或者对号入座,你们可以心里这么想也可以不爽,我都无所谓,但是请别到我面前对我说谢谢,不高兴可以不看,反正我写日记本来就是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和思考而已(微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