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

最近心里颇不平静

不顺心的事情还蛮多的,外婆突然生病,科研遇到瓶颈,三天两头感冒,都让生活显得特别艰难

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创业没有方向,虽然一直在试图逃避和不去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并不会随着自己每天划水和睡懒觉而消失,只是慢慢地积郁在心里,就是让人每天都不开心,每天都很丧,每天都提不起精神,不知道干嘛好

之前其实一直很有方向感,就是心里面有一股冲劲,也有一些事想要完成。最开始是因为分手,让自己觉得自己太弱了,所以每天超级努力的学习和成长。然后是因为和学长一起创业,在里面意识到自己的技术水平还远远不够,所以更努力更快的学习新技术。然后是因为毕业了,看到同学们都天各一方,并且有新的更有挑战性的生活,而直研相对是一个偏安一隅的选择,所以更努力的安排自己的时间,让每一天都变得特别充实。然后是因为创业,每天经历很多很充实的事情,所以一刻都不能停下来,要努力的把所有事情做好。和股东分了之后,因为要收拾烂摊子,想一个人把创业这条路走下去,想和身边的人开心的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所以每天也会想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一直忙个不停。

前段时间做了相对比较充分地市场调研,发现自己之前的创业想法并不成熟,至少在短期看来走不通。便一下陷入了迷茫中

当然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能把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降到最小,这也是市场调研的意义所在。但是同时,我也失去方向了,就像之前两年做的所有东西全部清零,现在的自己,并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

其实前前后后也试了很多方法,看了很多本创业的书,但书里面不能告诉我自己要做什么,只能让自己觉得自己还是太浅薄太渺小;去参加了人工智能的年会,想了解一下目前的教育市场创业情况怎么样,但也没有太大的收获;看了很多网站,知乎的很多介绍,却被复杂的信息搞得晕头撞向;下了很多同类型的软件,发现人家现在已经做得蛮好了。

创业者最重要的三件事是找人,找钱和定方向。

所以创业者最艰难的时候也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没钱和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吧。三者都同样让人煎熬,让人在每天都苦苦挣扎,虽然一直没有说,但问问自己也知道,最近闷闷不乐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毕竟潜意识和脑海里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拿其他的事情麻痹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我会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这样就没空去想这些想不出来的问题了。所以看书看到不想看,写代码写到不想写,学东西学到不想学,弹吉他弹到手上的茧被磨破,连推公式和科研的进度也快了很多,甚至有考试复习都很开心,当然有人一起出去玩更开心了。

但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啊,还是堆在心里,就像呼啸的风,无处不在,让人安定不下来,却无可奈何。

也是实在百无聊赖了,才会不得不把它写下来

其实一直知道写下来是最好的方式,写一写烦恼就少了,写一写思路就清楚了,写的越多,脑子里面的东西就越少,写着写着,答案也就出来了。我是很喜欢写的,但是不知怎么的,最近不敢写了。

但其实也知道原因,就像自己以前很喜欢发朋友圈,但是现在发朋友圈都小心翼翼,都有各种分组,生怕被一些不想让他们看到的人看到。微信于我而言已经沦为了一个工作软件,甚至很多时候它嘟嘟嘟的响都会让我觉得很烦压力很大,因为这意味着我又有事情要处理,有不想回复的消息要回复。人长得越大,经历的越多,不想面对的事情就会越多,想屏蔽的人就会越多,不想回复的消息也会越多。所以票圈发的少了,真心话说的少了,脆弱和苦恼不敢暴露在其他人面前。

之前喜欢写博客写文章写日记,都是一些很personal的东西分享给亲近的朋友看。现在会开始担心,不想别人看到的东西会不会被人看见,会不会哪天又有人拿着我的日记来找我兴师问罪。特别是自己现在不仅仅是自己,也是带着小伙伴一起创业的人,会很担心这件事浪费大家时间,让大家相处不愉快,Leader是不能和团队成员诉苦的吧,CEO就该是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然后一直独当一面笑对风云的人,这样才能给别人信心。一来二去,思来想去,还是不写了。反正写了也不能给别人看,虽然内心还是希望有人能看到的。

然后心情就越发沮丧,因为苦闷和迷茫不会随着时间减少,只会越积越多。想到去年5月份左右写日记写到无日记可写,那时候心里干干净净纤尘不染真是难能可贵,而自己现在心里和脑海里简直是狂风暴雨呼啸不停,我说最近为什么总是想睡觉总是觉得累,虽然事情不多,但是大脑也许从来没好好休息过吧。

其实我属于比较典型的二型CEO,一直踏踏实实干活和实施,却少有花时间思考战略和方向。我不能容忍其他人都在认真工作,我却独自在窗台对着晚霞发呆,这样容易被别人以为是划水,不符合我勤劳能干带头冲在第一线的形象。

但现在团队需要的是一型CEO,是需要能够勾画蓝图,确定方向的人。

虽然问题很难,答案也可能找不到,但该想的还是要花时间想,该写的还是要写下来。

首先先想一想最坏的后果,如果一直找不到方向,一直迷茫下去,会有哪些后果,其中有哪些是不能承受的,其中有哪些是自己本以为有却实际上不存在的,其中有哪些是可以预防的。

  • 其实自己内心最大的顾虑是觉得好不容易拉了一堆人来创业了,大家都热情满满开开心心,但是自己现在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觉得很对不起她们,不知道怎么办好。其实这是一个自己本以为有却实际上不存在的问题,和我一次创业的都是什么人啊,是橙子,凡凡,奇伟,褚莹,文娅,康神啊,本来大家都是不求回报的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在这个团队开心,也可能是有收获吧。其实于我而言,不需要在这个方面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我只需要自己最后定下的方向能让大家做的很开心,觉得很有收获即可。
  • 另外一个很坏的结果可能就是一直没有成果,把钱花光了,或者四号楼待不下去了要搬出去,其实这意味着创业失败,这件事对自己来说没有太大的经济损失,只是会在身上贴上一个曾创业的标签。于自身而言其中的体会已经有足够的价值,唯一担心的还是觉得对不起一起的小伙伴和他们在这件事情上投入的时间。虽然这还是第一个问题,但总是没那么容易消除自己的愧疚感。不过现在想这个没用啊,傻逼你再怎么想也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不会失败啊。
  • 最后可能是老板和冯老师可能会冷嘲热讽几句,看不惯的人可能会作为笑谈吧,笑也就笑了,于我何干。

OK,上面基本就是最坏的结果了,最坏的结果好像也是可以接受的,那么现在开始考虑解决方案。

做市场调研和产品定位都要求由外而内,即你不能根据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东西就强迫其他人去接受,相反你应该去做充分地市场调研,了解用户和市场需要什么东西,这样才能把东西做出来并且成功地卖出去。我本来是典型的由内而外思考者,吃了几次亏看了几本书之后想问题开始由外而内了。所以一开始想方向的时候我也是想从外部入手,去看什么方向有市场前景,什么方向好赚钱,什么方向能尽快的取得成功拿出成果,然后再带着自己的团队钻到那个点上去,这样可能还省了后期市场调研的工夫。

然后就被信息时代庞大的信息量冲晕了,因为做什么的都有,无论做什么,都有人活,有人死。

其实找方向这件事情不该由外而内,还是应该由内而外。这就仿佛在问自己为什么要创业,如果目标是为了获得财富自由,为了赚大钱是很难走远的,因为过程中的压力会让自己在半路上就受不了退而去寻找更轻松写意的生活方式。创业能坚持下去是因为两点,第一你喜欢创业者的生活方式,喜欢这种压力下给自己带来的急速成长,给自己带来的更广的广度和更深的深度;第二就是你做的这件事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是能让自己愿意花时间去做的有趣的事情。喜欢和相信才能形成真正的内在驱动力让整个团队为之努力,哪怕大家都很迷茫,大家都看不见希望,也相信这能够成功。所以定方向的第一个标准就该是,做一件大家都觉得很有趣,很有价值,很喜欢做的事情

第二,就是要做一件由0到1的事情来创业还是做一件有1到n的事情来创业,其实创业有两种形式,第一是水平进步,也称为广泛进步,意思是照搬以取得成就的经验,直接从1跨越到n,这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即因为这个方向赚钱或者有好的资源而去做这件事情,它偏向运营和做生意,是一个从现在的市场上分蛋糕,赢得利润的过程。第二种叫垂直进步,也叫深入进入,意思是要探索新的道路,从0到1的进步,垂直进步较难想象,因为我们要尝试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其实我个人觉得应该还有第三种情况,是从1到1,即照搬国外的经验,在中国的新环境中做第一个,举个例子,paypal是从0到1,支付宝是从美国的1到中国的1,谷歌是从0-1,百度是从美国的1到中国的1,苹果是从0到1,而到中国的各种手机则是从1到n了,其实大学生创业,没有人脉,没有资源的条件下,要完成从1到n的变化很难,因为这实际上比的是钱,市场和投资者没有理由相信没有资源的人。从1到1相对来说更有可行度,前提是对国外的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并且具有前瞻性,但是这要考虑竞争对手的竞争速度,因为所有人都可以完成这件从1到1的工作。从0到1是开创性的,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绝无仅有的产品,他可能没有人想到,但更多的情况下是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当然这样的蟾皮也很容易死掉,因为未来没人看的清,时机对不对也没人能知道。我们创业的话,比较适合从0到1和从1到1这两种模式

第三,具体做什么方向,我的想法还是做儿童教育方向为主,因为之前做的主要就是这个方向,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和经验,现在浪费这些东西显得不合时宜。而根据大家的时间和资源情况来说,做线上比做线下要容易,因为线下教育引流慢,而且我们并没有什么天然优势,并且大学生兼职创业本身时间就不会很多,重资产型的创业方式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还是选择线上教育。目前的线上教育方向主要有以下分类

  • B2B2C平台型,在线教育为主流,例如网易云课堂,是内容平台商,不自己制作内容。需要大的流量和内容渠道,并不适合我们创业。
  • B2C服务型:自主制造高质量的内容,通过内容和服务来服务用户,例如我学长的友班,自己开班设计挑战计划,让大家一起学习,在从学习的人中吸收优秀的人才作为内容输出,并且自己做工具方便大家学习。这种平台兼顾学习型和社交性。是可以考虑的一个方向。
  • 辅导工具型:通过答题,只能出卷,闯关做题等方式复制用户学习,多以APP为主,如猿题库,问他作业,百词斩等。这主要是设计便于学习的学习工具,获得流量,进而赚广告费。这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但是这样的产品偏成人教育,并不是很适合儿童教育方向,所以具体内容还要再思考
  • 网校型:网络教教平台,新东方等,这个方向是从1到n创业,并不适合我们。

第四,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在教育行业能吸引人的点主要有几个:

  • 第一是社群性质,通过比较和塑造良好的社群氛围,可以增加用户粘性,所以最好能依托微信等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一定要形成良好的学习闭环。有互动,反馈等能提高用户学习效果。
  • 第二是线上教育要尽可能的把需要人工来主导和辅助的部分转由机器进行,这也是值得进行深入改善和优化的内容。
  • 第三是要能根据学员的不同基础和情况,能给予标准算法和数据挖掘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这也是我们擅长的点。
  • 第四是儿童线上教育产品需要方便和有趣,团队本身也更擅长做有趣的东西。

第五,在原来的产品和构想基础上,做怎样的转型可以满足以上点,并且做出市场接受的产品。我们本来想做的趣玩书吧是线下的阅读馆,原本是想针对小学1-3年级的小朋友,结合密室逃脱的机关和一些线上游戏的游戏模式,让小朋友在过关做任务的过程中阅读和看书,并且做一些对应的任务练习,提高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享受科技的有效交互,最后能生成阅读报告给家长让他们得到实时反馈。但是市场调研的结果是用户群的定位有问题,小学1-3年级的小朋友家长都忙于给小朋友报培训班,在这个年级让他们看阅读馆的书的家长已经不多了,而大多数重视阅读的家长可能从小朋友2/3岁开始就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所以如果做这个项目的话,我们的目标群体年龄必须放低,但是对于低年龄的小朋友来说,那些情节和机关意义就不那么大了,因为他们甚至都不能独立阅读。

这个项目的特色其实有三点,第一是把游戏的模式放到阅读中来,用游戏来玩教育,目前真正做这个的人并不多,而阅读是一个很好地载体,能较好的结合这两者。第二点是测评和分析,能根据用户喜好定制书单和需求,给家长指导意见,并且全部用数据说话。第三点是事物机关的结合,这其实很想把阅读馆做成密室逃脱体验馆。但是它的固有缺陷是更新成本高,而且容易玩腻。所以如果做线上的话,第三点不得不放弃,前两点可以保留。

第六:竞品分析,现在可以看看市场上有没有同类型的阅读产品,这里简单调查了一些,做的比较好的有这几个。

  1. 咿啦看书:这个公司原来是做点读机的,后来因为pad出现,点读机慢慢被淘汰,所以它在设法转型,对于儿童来说,看的书多是绘本,但是线上单独看绘本会无聊,所以他们设计了一个阅读引擎,可以把一些绘本做成动画书,能够进行交互,方便小朋友们阅读。是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游戏方式,而且这样一来体现了线上阅读的优点,也能引导小朋友学习。他们的创业点就是自己的技术门槛高,但缺点是没有测评,分析和社群等。但整体来说用户体验很好,用户粘性也很高。
  2. 绘本森林:这个APP是把绘本做成电子版,可以下载阅读,也可以让家长或者老师配音,APP里有地方可以大家发状态评论点赞等,教师可以查看小朋友的阅读情况。但没有测评和指导,中规中矩,不痛不痒的感觉。
  3. 凯叔讲故事,启蒙听听:这两个软件都是以听为主,即一般的绘本有配音出来,体验没有咿啦看书好。
  4. WaWaYAYA:屏幕点读,有课本阅读,中英文分级阅读等。
  5. 小思阅读,一米阅读:适合大孩子,看完书后有选择题,有测评和分析。

由此可以新的方向暂时有以下几种思路:

  1. 开发微信小游戏,把过关升级的模式,类似咿啦看书的交互式读书形式,测评任务和分析全部加到里面来,可以方便家长了解小朋友的阅读状况,微信小程序放到微信公众号上,利用微信引流,并且在微信群里分享大家的成果,完成对应的任务。这样低年龄段的题目其实就是做成选择题,或者用图画形式展现。这个方向是有趣且好玩的,并且没有人这么做过,咿啦看书的阅读引擎说明阅读交互的这条路能走通,所以缺点在于微信小游戏开发技术暂时不了解,整体技术门槛高。需要游戏设计的经验,还有阅读引擎设计的基础,不然可能费很大的精力只能做一本书,总体而言是一种从1到1的创新。具体肯定是先做简单的demo,拿到投资之后做大,把技术实现。
  2. 建立微信社群,每天发布阅读任务,家长和孩子来完成,打卡,积累流量,优点是技术门槛低,缺点是内容每天要自己设计,不一定效果好,而且竞争大,从1到n的扩展。其实意义不大。但是前期可以这样积累一些内容和用户。

不知道为什么最后想到了这里,其实方案1是兼顾了有趣和上面特点的一种方法,而且对于游戏厂商来说阅读和内容就是壁垒,对于阅读厂商来说游戏和阅读引擎就是壁垒,难点就在于技术门槛极其高。之前和褚莹聊得时候就因为考虑这个觉得做不出来。但是想来想去吧,微软之于比尔盖茨,苹果之于乔布斯,在他们的年代都是难以想象的难度和难以想象的产品吧。如果不难也没办法树立行业壁垒,完成这个0到1的转变,当然后期还要继续考虑,想想其他的方法,大家集思广益想出一个合适的方向。并且再做充足的市场调研。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靠。

开发一个游戏要多少钱
开发一个游戏要多久,多少人

达达加油